地理科组校本课程
计划
课程表
总结
计划
一、校本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与目的
课程是由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并实施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它是教学过程的载体和手段,直接关系着教学过程的成败。校本课程作为由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本位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与制约。一方面,国家课程与地方本位课程制约了校本课程设计的方向和规模,另一方面,校本课程也弥补了国家课程与地方本位课程,丰富了课程体系。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的条件下,适当开发和选择了《佛山旅游地理》和《风水学》两个校本课程。两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注意结合国家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佛山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建设,吸收现代地理学的最新成果,突出反映佛山的自然地理状况和人文地理景观,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积极投身于本地的经济建设中去,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课程设计目的上,两本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由于校本课程具有不同于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的诸多特点,如直观性、自主性、乡土性等,使其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各地学校实际,合理安排课程,从而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使之既有统一的基本要求,又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校本课程设计的原则
1、生活性和乡土性并重原则。地理校本课程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在符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其加以调整、整合、简化、补充等,使其实现生活化和乡土化。所以在我校所在地的位置、面积、人口、物产、地形、气候、产业、交通、风俗习惯、风景名胜等内容的安排上,重视学科内容的生活实例和生活应用,培养和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使之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
2、活动性和创新性并重原则。20世纪以来,学科课程日益受到更多的批评,作为与之相反的活动课程则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呼声愈来愈高。活动课程作为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方式,已成为当代课程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两本校本课程的设计,以地方性特色为基础,广泛采用参观、报告、访问、调查、制作、操作、练习、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直接体验生活,参与现实活动,获得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统整性原则。目前,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了综合化的趋势,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已经不是一门学科所能办到的。因此,在地理校本课程的设计中,我们更加关注现实中重大的、与地理有关的争议问题,采取科际整合的方式,打破科目类别界限,以这些关系到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中心来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性原则。课程的设计不仅要关注社会的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发展。应该说,自从课程产生以来,发展性就是一条重要原则。在地理校本课程的设计上,我们始终把发展性作为其首要原则。没有发展,课程也就失去了意义。尤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事实上,校本课程的多样性,也正是基于要适应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而设计的。如果说国家课程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是强调学生发展的划一性的话,那么地理校本课程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及内容安排:
校本课程实施是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对于地理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则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它涉及到教师、教材、学生、教学组织形式等诸多因素,它们共同制约着地理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地理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既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研制者,也是其实施的组织者、指导者。他们对地理校本教材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内容编排、设计程序等都了如指掌,因此,我们将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所有信息,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地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地理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校本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两本校本教材根据当地实际和学校的客观需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既注重校本教材本身的开发和实施,也充分利用隐性教材即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开发课程资源方面的巨大潜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
课程实施必须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既是其出发点,也是其归宿。校本课程的实施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并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能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校本课程的实施还有赖于教学组织形式。一种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能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我校地理教师善于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为保质保量的进行和完成我校的校本学习和培训,主要计划如下:
1、改变教师的观念,实现了教与学的创新
校本课程重视学校情景与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学观念和行为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首先是强调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这也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里最为显著的变化;其次,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对话、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表达”的构架下进行学习;再次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倡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挥潜能,实现由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转变,发展其创新精神和培养其实践能力。
2、利用校内电视台、多媒体室及教室的多媒体设备,组织科组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旅游地理》和《风水学》两个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及应用的探讨,以增强两个教材的教学指导。
3、利用校内电视台、多媒体室及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地理相关的内容的视频(如VCD):世界风光精华游、中国名山、中国最美的自然生态、东方家园专题、中国你不可不去的30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圣地等,以扩阔学生的眼界
4、聘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主要倾向是“佛山旅游资源的开发”、“生活中的风水学”等。
5、高一、高二开展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调查家乡的资源资源开发情况、家居设计风水学等。
8、与市、区教研室和佛山大学、环保局、佛山市城市规划局携手,聘请专家来校参加科组活动,对在职教师进行岗位培训,提高教师建设校本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地理科组校本课程
课程表
一、视频播放课程:
序号 |
视频名称 |
授课年级 |
时间 |
地点 |
1 |
世界伟大奇观 |
高一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2 |
中国你不可不去的30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圣地 |
高一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3 |
世界风光精华游 |
高一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4 |
黄山、庐山 |
高一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5 |
泰山、峨眉山 |
高一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6 |
恒山、华山 |
高一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7 |
丽江、九寨沟 |
高一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8 |
青海湖、漓江 |
高一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9 |
喀纳斯、武夷山、张家界 |
高一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10 |
东方家园① |
高二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11 |
东方家园② |
高二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12 |
东方家园③ |
高一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13 |
东方家园④ |
高一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14 |
东方家园⑤ |
高一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15 |
东方家园⑨ |
高二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16 |
东方家园⑾ |
高二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15 |
东方家园⑿ |
高二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16 |
东方家园⒀ |
高二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15 |
东方家园⒂ |
高二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16 |
东方家园⒃ |
高二 |
周五晚6:30~7:00 |
教室 |
二、地理讲座课程:
题目 |
时间(周三第9节) |
地点 |
主讲人 |
对象 |
风水地理与民居文化 |
2003.10 2004.10 2005.10 |
高二地理班 |
伊皓 谷跃飞 |
高二地理班 |
地质地势与住宅风水 |
2003.10 2004.10 2005.10 |
高二地理班 |
伊皓 谷跃飞 |
高二地理班 |
气候河流与住宅风水 |
2003.11 2004.11 2005.11 |
高二地理班 |
陈永祥 冼舒蕴 |
高二地理班 |
风水学在现代住宅选择中的应用 |
2003.12 2004.12 2005.12 |
高二地理班 |
陈永祥 冼舒蕴 |
高二地理班 |
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 |
2003.12 2004.12 2005.12 |
高二地理班 |
李晓虹 戴晓红 |
高二地理班 |
佛山概况 |
2003.10 2004.10 2005.10 |
高一级各班 |
刘咏娜 李晓虹 |
高一级全级 |
佛山古建筑 |
2003.10 2004.10 2005.10 |
高一级各班 |
张迎军 刘咏娜 |
高一级全级 |
佛山风景名胜 |
2003.10 2004.10 2005.10 |
高一级各班 |
张迎军 梁敏仪 |
高一级全级 |
佛山文化 |
2003.11 2004.11 2005.11 |
高一级各班 |
伊皓 梁敏仪 |
高一级全级 |
佛山民俗 |
2003.12 2004.12 2005.12 |
高一级各班 |
陈永祥 戴晓红 |
高一级全级 |
佛山特产 |
2003.12 2004.12 2005.12 |
高一级各班 |
陈素谊 谷跃飞 |
高一级全级 |
三、学生研究性学习安排:
为使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表达”的构架下进行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发挥潜能,实现由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转变,发展其创新精神和培养其实践能力。高一、二学生在完成校本课程学习之后,要求学生至少做一次专题研究。每一研究课题,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要明确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得出结论(探究报告)。以下是老师提供的课题:
1.你的家乡有哪些旅游资源优势?目前对这些资源利用的现状如何?要促进家乡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你能为此做哪些工作?----《旅游地理》
2.调查当地某一旅游景点,分析该景点的形成条件,并提出发展建议,思考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的影响。----《旅游地理》
3.当地有没有影响家居生活的环境问题?如果有,探讨该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风水学》
4.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风水学》
5.观察你熟悉的某交通路线(或路段)常出现的交通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旅游地理》
6.调查各种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会减少垃圾污染?实施这些措施需要哪些部门的参与?你计划用什么办法协调这些部门间的联系,促使其共同参与治理垃圾污染?----《风水学》
7.我的家乡怎样发展。----《旅游地理》
8.对比你的家乡与你所观察或通过传媒了解的地理区域,分析这两个区域在自然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其对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风水学》
9.你的家乡附近有山地或丘陵吗?如果有,目前该山地、丘陵开发和保护的现状怎样?你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风水学》
10.你的家乡附近有河流、湖泊或池塘吗?如果有,自你记事以来,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是否满意这种变化?请分析河流(湖泊或池塘)变化的原因,并为该河流(湖泊或池塘)的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风水学》
11.调查你居住的城镇是否已有建设与发展的科学规划。你对家乡的城镇规划有何建议?请给有关部门写一封可行性建议书。----《风水学》
12.你所居住的乡村是否需要进行科学规划?请你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绘制一幅简单的规划图,为家乡建设与发展的美好图景出谋划策。----《风水学》
13.假如你的学校建筑可以像玩具积木一样移动到你想任意选择的地方,如大城市、小城市、北方、南方、沿海、内陆等地,你将选择何处?请用你学过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说明你所选择的依据和道理。----《风水学》
14.请将你居住的城市划分为若干功能区(利用该城市的地图)。你对这种已经形成的功能区有何评价?请你根据自己对城市合理发展的思考,在地图上划分出新的功能分区,比较两者的异同,并就此发表个人见解。----《风水学》
15.设计一份对当地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提出社会环境教育的建议。----《风水学》
四、教师培训课程:
定期与市、区教研室和佛山大学、环保局、佛山市城市规划局携手,聘请专家来校参加科组活动,对在职教师进行岗位培训,提高教师建设校本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内容 |
时间 |
地点 |
组织者 |
对象 |
科组内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学习培训 |
第3、7、17周周一 |
地理科组室 |
三中科组 |
科组全体教师 |
聘请区、市教研室教研员来科组进行教育教学技能学习培训 |
第5、13周周一 |
地理科组室 |
三中科组 |
科组全体教师 |
聘请佛山大学地理系教师来科组进行教育教学技能学习培训 |
第8、14周周一 |
地理科组室 |
三中科组 |
科组全体教师 |
聘请环保局、佛山市城市规划局专家来科组进行教育教学技能学习培训 |
第12、16周周一 |
地理科组室 |
三中科组 |
科组全体教师 |
地理科组校本课程
总 结
校本课程实施几年,我们深深感到收获不少。
一.顺应了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大趋势
教育部在进行大量调查、分析、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2000-201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这个改革文件中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念,以此来规范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活动,其最终目的是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地理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实施,无疑是顺应课程改革的,是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也是地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扩充了课程概念
校本课程的开发既重视课程发展的结果又突出课程发展的过程,突破了教科书的限制,极大地拓宽了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的范围。学校及教师在以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和学生需要为核心进行课程发展时,不再只是单一地考虑学科知识的选择与组织;除了课程方案、教材之外,也尤其重视学校组织特性、学校文化、校园环境、师生互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家庭背景、社区环境等,它所涉及的课程涵盖了正式的学科、非正式的活动课以及潜在课程。从空间结构看,该课程发展走向了立体化与动态化;从时间结构看,学生的学习已不仅限于几门学科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
三.实现了教与学的创新
校本课程的实施,重视学校情景与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学观念和行为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首先是强调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这也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里最为显著的变化;其次,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对话、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表达”的构架下进行学习;再次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倡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挥潜能,实现由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转变,发展其创新精神和培养其实践能力。
四.教师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
过去,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成了真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因此,教师更多地考虑如何教的问题,而不探讨教什么的问题。随校本地理教育课程的实施,相关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决策权力日益增强,其角色也会发生积极的变化,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和评价者,有关教师也因此会成为学校课程变革的主体,在课程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